首页/ 资讯动态/ 单位动态

单位动态

2023-11-17

《中国自然资源发展报告(2022)》发布

11月16日上午,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自然资源战略发展研究院(以下简称战略院)正式发布《中国自然资源发展报告(2022)》(以下简称《报告》)。

《报告》显示,2020年至2022年间,我国矿产资源储量、产量和消费量呈现增长趋势。能源矿产储量稳定增长,2020-2022年,我国煤炭储量超过2000亿吨,天然气和石油储量分别增长4.83%和5.25%;油气供应能力稳步提升,相比于2020年,原油、天然气产量分别增长5.13%和14.33%,但供需缺口有所扩大。在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实施以来,金属矿产资源结构优化明显,2022年与2020年相比,钨矿、锑矿等优势金属储量进一步增长34.64%和89.62%;锂矿、钴矿、镍矿等紧缺金属安全保障能力提升,储量分别增长了170.90%、15.50%和8.76%。大宗金属矿产消费量保持高位运行,2022年与2020年相比,我国精炼铜和原铝消费量分别增加9.69%和7.21%。优势新兴金属矿产品在全球供应链中地位突出,2022年我国钨矿、钼矿、锑矿、稀土矿产量分别在全球占比84.52%、40%、54.55%、70%,均位列全球第1,冶炼分离产量也占有优势。非金属储量上升明显,但在全球仍不占优。2022年与2020相比,我国钾盐、晶质石墨、隐晶质石墨、磷矿石和萤石储量分别增长2.60%、54.84%、207.15%、92.89%和76.88%,但2022年我国钾盐、石墨、磷矿石和萤石储量分别占世界总储量的5.15%、15.76%、2.64%和18.85%;萤石、石墨供应能力明显提升,2022年与2020相比产量分别提升了32.56%和52.36%。

《报告》指出,我国海洋矿产资源开发稳步推进,海洋能开发潜力巨大。2022年,海洋原油、天然气产量分别同比增长6.20%、10.20%,海洋原油产量增量占全国原油产量增量的60%以上;海洋矿业发展迅速,2022年增加值达到212亿元,较2020年增长11.58%;近海海洋能丰富,潜在资源储量达6.97亿千瓦,同时潮汐发电技术日趋成熟,已经建成一批性能良好、效益显著的潮汐电站。

《报告》显示,我国新能源产业提质增效,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稳步推进。我国是全球风力发电规模最大、增长最快的市场,2022年,累计风电装机容量达到3.65亿千瓦,相比2020年增加了29.8%。光伏产业发展迅速,行业总产值突破1.4万亿元人民币。新型储能产业迅速增长,2022年我国已投运新型储能项目装机规模达870万千瓦,累计装机容量在储能市场占比达到21.9%。

《报告》指出,我国战略性金属产业链的国际竞争力总体为中等水平。其中,大宗金属矿产品和优势新兴金属矿产品产业链的国际竞争力处于中等水平,紧缺新兴金属矿产品和非金属矿产品产业链的国际竞争力处于中高水平。具体来看,铁、铝、锑等产业链的贸易中介控制能力较强,铁、铝、铜、钨、钼、锑、稀土、锂、钴、镍、磷等产业链中下游出口优势明显,锡、钾产业链的出口结构分布水平较高,金产业链上游寡占优势明显,铬、锡产业链下游占国内出口总值比重高于全球水平,贸易优势明显。但与此同时,铁、铜、铝等产业链上游对外依存度较高,钨、钼产业链上游出口较少,锑、磷产业链上游贸易竞争力不足,钨、钼、磷产业链下游贸易中介控制能力不足。

《报告》显示,其他自然资源发展态势良好,为“双碳”目标实现提供助力。土地资源方面,荒漠化、沙化和水土流失土地面积均有所缩减,2009年至2019年,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净减少均超过4万平方公里;相较2018年,2022年全国水土流失面积减少1.46%。水资源方面,地表水环境质量持续提高,2022年地表水考核断面中,水质优良(Ⅰ—Ⅲ类)断面比例上升至87.90%;水旱灾害损失减少,相比2010年,2022年水灾受灾和成灾面积分别减少80.54%和79.20%,旱灾受灾、成灾和绝收面积分别减少了54.07%、77.31%和82.63%。生物资源方面,生物多样性水平稳定提高,相比2020年,2022年物种及种下单元数增加了16013种,增长率超过10%;森林生态功能持续提升,2022年我国森林总面积2.31亿公顷,森林覆盖率24.02%,森林蓄积量达194.93亿平方米,连续30多年森林面积、蓄积“双增长”。

《报告》是中国地质大学(北京)首个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自然资源战略发展研究院的系列成果之一。《报告》系统梳理了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气候资源和海洋资源六大基本类型自然资源发展的总体趋势和自然资源治理发展趋势,从新能源产业发展和战略性矿产资源产业链国际竞争力等角度探讨了实现“双碳”目标过程中面临的重难点,剖析了30个资源型城市的韧性水平和转型发展路径。《报告》的发布为自然资源治理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为构建更有韧性的能源资源系统和实现“双碳”目标提供了科学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