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动态/ 媒体聚焦

媒体聚焦

2024-01-26

【中国自然资源报】钱铭杰等:坚持系统观念构建生态治理新格局


坚持系统观念构建生态治理新格局

钱铭杰  尚金玲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开展了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的生态保护修复工作,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保护修复之路,同时也印证了坚持系统观念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正确性。坚持系统观念,统筹抓好生态系统保护修复,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功能,对构建中国生态治理新格局,开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精准识别生态问题

近年来,我国强化天然林保护和水土保持,持之以恒推行草原、森林、河流、湖泊、湿地休养生息,充分保障了我国“两屏三带一区多点”生态安全,从根本上遏制了生态环境退化趋势,初步构筑了生态安全屏障格局。2022年,中国“山水工程”入选联合国首批“世界十大生态恢复旗舰项目”,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形象,贡献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尽管我国的生态治理取得引人注目的成绩,但也要清醒地认识到,目前我国依然面临生态环境历史欠账多、问题积累多、生态系统总体仍较为脆弱和生态安全格局尚待巩固的现实。

由于全国各地地形地貌、气候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等差异较大,生态保护修复要从整体性和流域系统性出发,对地区生态系统进行全面调查和演替规律研究,分析生态问题、确定生态系统参照系,摸清整体与局部、近期与远期的关系,既要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又要有针对性地对关键区域重点修复。

同时,对于受到严重破坏的生态系统辅以人工修复措施进行生态重建,要根据构建国家和区域生态安全格局的需要,明确不同区域的主导生态功能,科学合理划定生态修复单元。通过解决生态修复单元内核心问题,优化区域生态系统结构,增强生态系统稳定性。

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从根本上讲,保护生态环境和发展经济是有机统一、相辅相成的。经济发展不应是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竭泽而渔,生态环境保护也不应是舍弃经济发展的缘木求鱼。

当前,一些地方仍然存在“重经济发展、轻生态保护”的现象,以牺牲生态环境换取一时经济增长。由此造成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却需要花很长时间、巨额投入才能修复治理好,有的甚至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严重损害了发展的基础。大量事实证明,将发展与保护对立起来的路子是走不通的。

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全过程中,我们要把握好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的辩证统一关系。具体来说,要着力调整经济结构和能源结构,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大力发展绿色低碳循环产业,推进生产系统和生活系统循环链接,推动生态修复与乡村产业链相生相融,增强区域绿色发展系统协调性。同时,要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以生态安全确保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以高质量发展夯实生态环境基础,实现高水平生态环境保护和高质量经济发展双赢。

落实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度

建设生态文明,重在建章立制,用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保护生态环境,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最可靠的保障。

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是构建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一项重要内容。自然资源产权不清晰会造成资源的掠夺性开发与使用。要对自然生态空间进行统一确权登记,形成归属清晰、权责明确、监管有效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明确自然资源的所有者,促使其承担起保护自然资源的责任,着力促进生态资源的集约开发利用和生态保护修复。

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清单是压实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的重要抓手。各级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坚决扛起生态文明建设政治责任,不折不扣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相关部门要认真落实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清单,强化分工负责,加强协调联动,形成齐抓共管的强大合力。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要加强生态文明保护法治建设和法律实施监督,各级政协要加大生态文明建设专题协商和民主监督力度,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要持续发挥利剑作用。

《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办法》已实施多年,当前还需要各地结合本地区实际,向基层党委和政府深入推进,把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真正落地。



(作者: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自然资源战略发展研究院生态修复中心钱铭杰、尚金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