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自然资源战略发展研究院
治愈受损的地球疮疤暨“以自然的方式恢复自然”矿山生态修复技术学术论坛圆满落幕
2024年11月27日,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自然资源战略发展研究院(以下简称战略院)举办治愈受损的地球疮疤暨“以自然的方式恢复自然”矿山生态修复技术学术论坛。
论坛现场
原国务院参事张洪涛主持开幕式环节,自然资源部生态修复司原司长、中国地质灾害防治与生态修复协会副会长周远波与战略院原常务副院长于光分别致辞。战略院绿色矿业研究中心主任周进生教授主持主题报告环节。
张洪涛主持
周远波在致辞中强调,矿山生态修复涵盖土地复垦、植被恢复、水土保持等多个方面,目标是恢复受损的生态系统并使其重新融入自然平衡。他指出,修复过程也能为当地社区创造新的经济机会,实现环境与经济的双赢。他呼吁全行业采取科学方法、先进技术和多方合作,共同推动矿山生态修复迈向新高度,为后代留下一片绿水青山。
周远波致辞
于光在致辞中指出,绿色矿业的发展必须以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坚持科技创新、制度创新与管理创新相结合。通过引入绿色创新技术和高效工艺装备、淘汰落后产能、优化产业结构、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从而实现资源的绿色开采与高效综合利用。
于光致辞
自然资源部矿产资源保护监督司原司长鞠建华作题为《培育矿业新质生产力》的报告。他指出,新质生产力通过智能化、绿色化手段全面升级矿业,实现高效能、高质量的发展目标。绿色低碳转型和数字化建设是矿业发展的核心路径。他指出,新修订的《矿产资源法》为智能化和数字化转型提供政策支持,推动矿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绿色矿山建设通过优化资源开采、引入低碳技术,构建可持续发展体系,成为矿业高质量发展的标志。希望到2028年,中国大部分矿山将符合绿色矿山标准,推动绿色矿业技术走向国际,树立负责任的全球形象,为实现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鞠建华作学术报告
江苏绿岩生态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波作题为《以自然的方式恢复水生态岸线技术》的报告。重点介绍了基于“类壤土”基质的综合治理方法和矿山高陡边坡与尾矿库的生态修复技术,通过优化“类壤土”基质配比,降低治理成本并避免二次污染。这些技术不仅有效改善生态环境,还为发展生态农业和旅游产业提供契机,推动矿山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协调发展。
张波作学术报告
战略院生态修复中心主任钱铭杰作题为《系统修复,综合施策,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实施方案编制技术思路与实践探索》的报告。介绍了近年来我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与修复工程的实施进展,以及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工程项目的选址,为生态修复提供了系统化的技术框架。同时,分享了临汾、烟台等地矿山示范工程的实践案例,展示了如何通过科学技术推动矿山生态修复。结合实例,进一步强调了综合治理与技术创新在实现生态恢复中的重要作用,为矿山生态修复提供可行的技术路径和宝贵经验。
钱铭杰作学术报告
战略院绿色矿业研究中心研究员申俊峰作题为《粉煤灰改善土壤生态系统原理及研发实践》的报告。粉煤灰作为火电厂燃煤的副产品,富含养分,经过高温燃烧后仍保留重要元素。他指出,通过粉煤灰反哺土壤,不仅能改善土壤生态系统,还能形成良好的物质和能量循环。同时,分享了国际国内的成功案例。他表示,该技术在荒漠化土地、盐碱地和矿山复垦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申俊峰作学术报告
之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博士研究生高飞飞、硕士研究生蒋欣分别作学术报告。
在圆桌会议环节,与会专家围绕“以自然的方式恢复自然技术体系与实践”主题开展深入研讨。与会专家对未来技术创新与行业发展进行展望,并呼吁行业各方要进一步加强合作,推动生态修复技术向更高水平迈进,为治愈地球“疮疤”、恢复自然生态贡献智慧与力量。
圆桌会议
来自自然资源系统、中铁十四局、山东省能源集团、中冶系统及部分省区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等单位的7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论坛,共同探讨绿色矿业的最新理念与先进技术。
合影